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3月2日电 (王笈 张亨伟)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2日在上海正式启动,掀开长江口二号古船自发现后“尘封”了近8年的神秘面纱。
“黄金水道”的水下遗珍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而上海的长江口,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2011年起,上海市文物局启动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2015年通过声纳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确认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经过近6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长江口二号古船“真容初显”: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在其中4个舱室的小范围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等大量文物。2021年7月至9月的水下调查,又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 张亨伟 摄
比“南海一号”规模更大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南海一号”残长约24米,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而长江口二号古船比“南海一号”规模更大,是目前中国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其一,长江口二号古船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为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大型木质沉船的发现填补了重要空白,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增添了重要砝码。
其二,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其三,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工作在“零能见度”的环境下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和成果,对全球开展河口海岸复杂浑水水域的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树立了世界浑水水下考古技术的新标杆。
“在水下沉睡了约150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即将浮出水面,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大发现,为我们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告诉记者。
2019年出水部分青花瓷器。 上海市文旅局 供图
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
近几年的水下考古调查显示,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加速露出河床表面,打捞迁移工作迫在眉睫。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这是时隔15年后,中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此前,“南海一号”于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轰动世界。
负责此次古船打捞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以顶进发射机架驱动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
该技术特别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可谓是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在今年1月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
按照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决定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充分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考古人员将在这里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