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正文
老龄化来袭 “老有所养”怎样实现?
2021年12月15日 12:04 来源:新京报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以及亿万百姓福祉。

  专家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老龄化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其看来,老龄人群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一定措施积极开发和利用,能够缓解我国面临的老龄化人力资源紧张困境。

  近年来,养老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养老机构盈利几何,在发展中又有哪些问题待解?养老行业服务人员面临怎样的现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话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研究室副主任郑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以及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院)院长吴莹,透视当下养老行业这一“蓝海”,同时剖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未来路径。

  老龄

  超2亿60岁以上人口养老需求呈个性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我国老龄化呈现什么特点?

  陆杰华:第一是人口规模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

  第二是速度快。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46%,2020年上升到18.7%,20年上升了超过八个百分点,这一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第三是未富先老。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GDP一千多美元,现在人均GDP在一万多美元,与一些老龄化发展较快国家相比,我们的平均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

  第四,其他国家都是城市老龄化快于农村,我国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农村老龄化明显快于城市。

  第五是高龄化明显。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加,当下老年人家庭显现空巢化、独居化、小型化特征。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下如何理解养老?

  郑志刚:目前政策研究或者大家观念中,养老其实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养老,就是老龄工作,这个定义包含人群很广泛,不只是老年人,还包括为养老做准备的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服务人员等。

  第二类是中养老,涉及提供老年人生活需要的用品、设施和服务,比如老年旅游、老年教育、养老金融等。

  第三类是小养老,这一定义下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针对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照顾。

  就我国国情而言,小养老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人老了以后,如果没有失能失智,其实是不太需要子女或者其他人照顾的。

  但是,我们在聊养老行业时,其实大中小养老都包含,关注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长者以及社会能够为这些群体提供哪些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据你观察,养老行业近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郑志刚:我已经专注于养老行业11年。近年来,养老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需求端来看,十年前,大多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是维持基本的生活就好,如今老年人的需求有了较大转变,他们更追求自我发展,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特点。

  从供给端来看,加入到养老行业的企业以及提供的养老服务种类越来越多,很多上门服务越来越专业,比如上门助浴、居家医疗等。养老照护服务与餐饮、地产、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响养老行业?

  郑志刚:从养老服务角度来看,一些上门服务按下暂停键,比如助浴、助餐等服务。老年旅游和老年教育板块也受到较大影响。

  不过,辩证地看,“宅经济”兴起,反而带动一些线上服务,比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我了解到,很多老人在家里时间久了,越来越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子设备,他们学会了网上购物,也会自己拍摄和上传短视频作品。

  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60岁以上网民用户占全部网民用户比重”为6.7%。截至2021年6月,这一数字达到了12.2%,全国60岁以上网民用户规模为1.23亿人。

  对于电商而言,老年消费市场已然显现出新的机遇。

  市场

  行业难言暴利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

  新京报贝壳财经:养老行业盈利几何?

  郑志刚:养老行业做得好,肯定赚钱,但是暴利谈不上,利润率普遍不高。

  养老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就机构养老的模式来看,往往是前期投入很大,回报周期很长,但是一旦管理体系搭建好了,服务质量有保证,客源稳定增长,长期收益一定可观。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你看来,怎样衡量一个养老机构运营能力高低?

  郑志刚:主要是看它的数字化水平。一家养老机构能够具备数字化能力,前提是它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具备了数字化应用相关的人才,同时一般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

  新京报贝壳财经: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问题,如何破解?

  于建伟:就我到访过的养老机构而言,有运营良好、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也有惨淡经营、入住率很低的养老机构。有城市高端养老机构,也有乡镇敬老院、农村养老院等。

  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表层问题是入住率较低,平均入住率大致在50%左右,部分入住率不到40%,有的甚至只有20%左右。而入住率低的深层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不做市场调查,盲目建院;有的选址不当,人不愿去;有的服务质量差,留不住人。

  一般而言,入住率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差,服务人员工资就越低,这样就招不来也留不住合格员工,也难以花钱提升内部设施,这些都会影响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就更留不住老人,形成恶性循环。

  建设好养老机构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要做好需求调查或者市场调查;经营好养老机构需要有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敬老情怀。我觉得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公办养老院门槛高,民办的费用贵,这类问题如何解决?

  陆杰华: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在性质、环境等方面都有区别。公办的养老机构一般由政府定价,价格较低,而且拥有政府投资,硬件设施较好,服务水平也高,所以很多公办养老机构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民办养老院的投资较高,人员、房租、水电等成本使得养老院经营成本高,所以收费也较高。民办养老院多是社会投资,会有一定收益预期,如果入住率低,就会很难盈利甚至收不回投资。民办养老院要抓住特定老年人群,提高服务水平,合理控制价格,政府层面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水电补贴,才能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为什么养老市场“蓝海”难行?

  陆杰华: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业不同,养老服务业与市场密切相关,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原先的福利养老模式利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运作,推动市场发展也相对较慢,在产业方面,我们也缺少动力机制。

  另一方面,老年人总体消费水平和中青年、婴幼儿不同,购买力相对较低,也导致了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在投资上不是很主动,这些都是限制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过,随着社会进步,老年人的收入也在稳步提高,50后、60后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前一辈人来说不断增长,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如今2.64亿老年人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尤其是老年人还有特殊需求,比如康养、健康等都是刚需,要抓住市场有利的部分,才能够推动市场发展,获得盈利。

  模式

  社区养老缺少设施尚需厘清边界探索策略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评价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模式?

  郑志刚:这三种模式里,目前机构养老最为成熟,它发展历程较早,从敬老院到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院、养老公寓等。

  相比于机构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起步较晚,所以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包括提供的一些服务还不够专业。“十三五”期间,民政部、财政部先后在全国遴选了五批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取得了丰富经验和积极成效。

  此次,国务院在《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要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探索并推动建立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街道社区负责引进助餐、助洁等方面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引进相关护理专业机构开展居家老年人照护工作;政府加强组织和监督工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什么难题?

  郑志刚:社区养老方面,现在缺少设施。养老机构往往拥有一块地或一栋楼,有这样一个空间去实施养老服务,而很多老旧社区通常不具备这些条件。

  此外,我发现,大众对于社区养老的界定不够清晰。什么是社区养老?是在社区养老?还是由社区来提供养老服务,或是由专业的力量利用社区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我们需要厘清社区养老的主要负责人是谁,然后再去探索它的发展模式,分析定位、制定发展策略。

  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和社区养老类似,要弄清楚需要养老服务的人具备哪些特征,梳理明白具体需求,然后传递给提供服务的主体,去优化他们的服务。

  相比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存在工作效率偏低的问题,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智慧养老应该如何赋能居家和社区养老?

  郑志刚:智慧养老涉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将赋能“客户”区分为政府、开展智慧养老业务的企业、老年人及其家庭。

  政府要利用技术做好数据和资源共享,开展智慧养老业务的企业要用信息化手段来改造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则要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以数据分析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从而确定提供服务的类型,形成有针对性的养老解决方案。

  人员

  服务人群年龄高、收入低银发经济应加强人才建设

  新京报贝壳财经:养老行业服务人员现状如何?

  郑志刚:这要看对养老行业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是怎样界定的,如果说设置的门槛很低,只要能照顾老人就行,那我们是不缺就业人群的,但是养老行业非常缺乏专业人才,高端的管理人才、专业的服务人才都很缺乏。

  目前在养老行业工作的服务人群普遍存在年龄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流动率高、学历水平低等情况。

  新京报贝壳财经:养老专业人才有着怎样的培养方向?

  吴莹:普通高校本科生进入到养老产业一线服务业的并不多,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4%,本科以上学历不足7%,学生在养老服务一线就业意愿很低,而且就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来讲,对本科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我们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让他去一线服务,因为养老产业绝对不止服务业这一部分,它是个大的行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

  我们平常要到养老院一线接触老人,让学生对老年生活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未来这些学生不一定在一线做护理人员,业务领域可能涵盖医疗、康养、老年金融、社交娱乐,以及老年人消费品的研发经营等。他们也可能进入养老企业,从事养老服务企业运营与管理、从业人员招聘和培训、高端养老服务技术及产品研发等工作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1.9个亿,养老护理人才目前面临结构性短缺,正常来讲应该平均4个老人就有1个护理员,但是中国现在远远达不到,我觉得职业院校应该更多重视培养掌握护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此外从就业的角度,社会人员经过系统培训也可以成为行业劳动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养老专业的学生发展前景如何?

  吴莹:我们学生不一定都到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从事一线工作,如果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工作的话,要想让他们长期在此发展,第一要有职业上升空间,第二国家也应该相对重视,给予一定岗位政策倾斜。养老服务业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像医护行业一样涉及民生福祉。

  我们也等待着市场逐渐成熟,养老行业市场化以后,年轻人才会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是这个市场不能拔苗助长,多元化开拓市场,引导老年服务市场消费需要一个接受和成熟的过程。我国目前有4250万失能老人,享受护理补贴的只有81.3万人,享受养老补贴的只有535万人,人才短缺的确制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毕业生市场需求大吗?

  吴莹:养老院的工作,对年轻人来讲不具有吸引力,比如他在养老院工资5000元,在互联网公司也能赚5000元,这种情况人们就更愿意去互联网公司,因为个人能得到成长,这里面朋辈交流方式、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成长,工作视野和资源也不一样。目前小型机构对一线服务这方面毕业生需求不大,多招收40岁、50岁的一线护理员,机构比较倾向招聘他们,一个月两三千块钱工资,而不太会找我们本科毕业生。一些技术服务型、老年技术型企业,可能会找我们的毕业生,比如说做综合性康养的企业。

  破解

  “退而不休”老年群体是资源宝库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推进老有所为,满足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意愿?

  于建伟:老年群体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在我国2.64亿老年人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1.47亿人,占比为55.83%。这一亿多老年人绝大多数身体健康,有“退而不休”的愿望。此次《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强调,深入开展“银龄行动”,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

  而就老年志愿服务来讲,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也有诸多优势,包括时间、素养、威望。据统计,目前全国老年志愿者已经超过2000万。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十四五”末将突破3亿,此后还会持续增长。我们很难把几亿老人的养老服务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让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政策的规定能够有效落地,成为实际行动。

  新京报贝壳财经:农村养老服务的难点在哪儿?

  于建伟:我国的老龄化是城乡倒置的老龄化,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重于城镇。乡村60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一方面,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困难较多。首先是缺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居住比较分散,公共服务投入资金短缺、效益较低。

  其次是缺照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就业,很多农村老人成为留守空巢老人,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凸显,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料和陪伴。

  第三是缺医护。农村老年人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因病返贫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加大,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有待改善,宜居环境建设滞后,健康支持是农村养老的短板。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提到农村养老大多选择在家庭、社区,那么,养老社区该如何发展?

  陆杰华:我们现在养老体系建设, 国家推动的是9073,90%是居家,7%是社区,3%是机构,但是居家和社区是相互关联的,虽然社区占了7%,但是社区的7%很多是和居家联系在一起。

  由于过去大都是重城市轻农村,所以农村养老在社区在居家建设中不仅是一个短板,也是一个明显的痛点。

  我觉得农村社区养老的重点在于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配置,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规模和需求,拓展老年服务内容,搭建能够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一些基础设施,而不是简单的养老机构。

  数据来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新京报制图/俞丰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席莉莉 李云琦 阎侠 赵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