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尼山论道:专家学者探寻化解文明冲突之道
2021年09月29日 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8日迎来闭幕,在闭幕前举行最后一场主旨演讲。 梁犇 摄

  中新网济南9月28日电 (赵晓)“文明对话应在存异中求同,以‘同’为人类共同价值平台建构全球文明”“讲好中华经典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消除文明冲突和民族敌视”……专家学者28日论道尼山,聚焦文明交流互鉴、相融相通,探寻破解文明冲突之道。

  当天,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迎来闭幕。在闭幕前的最后一场以“文明的融合与人类命运”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中,来自中外高校的6名专家学者为人类世界消弭分歧、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更多视角和见地。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主持了本场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主持本场主旨演讲。 梁犇 摄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各国不应深陷“文明冲突”陷阱,要倡导文明对话。为什么要倡导文明对话?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给出他的答案。“未来的人类文明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现有世界文明格局之中某个既有文明系统的‘一家独大’,应当超越复数文明传统,建构一种单数的全球文明。”黄玉顺认为,文明对话的目标是共建全球文明,这种全球文明不是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可以达成的,只有通过文明对话中的“共建”才能达成。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作主旨演讲。 梁犇 摄

  黄玉顺进一步说,真正的对话,不是争辩、争执、争强好胜,而是在对话中寻求共识。为建构全球文明而开展的文明对话,需要儒家“仁”的情感、“诚”的态度。“儒家文明应首先完成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再与其他文明一同共建全球文明。”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作主旨演讲。 梁犇 摄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从经典文献的普适价值切入,思考如何借此化解文明冲突。舒大刚说,经典具有大道之源、知识之府、化民成俗、流传万世的普适价值。当前,中国提倡文化自信,首先应该唤醒经典记忆,中华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普遍价值更应得到充分展示和宣传。“讲好中华经典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就能与国际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接轨;讲好‘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消除国家对立、民族敌视;讲好‘诗书礼乐’,就能为构建文明社会、和谐世界提供范本;讲好何为小康社会、大同理想,就会为实现世界大同、人类和平贡献力量。”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国良作主旨演讲。 梁犇 摄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国良在演讲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特别是经历近现代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汇之后,依然有自然精神、仁义精神、民本精神、生生不息精神、天下主义精神等五种精神传统薪火相传。其中,天下主义精神指的是打破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世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五种精神传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转化,不仅可以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还有助于当代中国建设自身话语体系。”

  王学典在做会议总结时表示,当今世界,各种倾向与力量在争斗、博弈,全球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大了世界政治、经济变局。面对关系复杂的多样化世界,关于人类的理想和归宿问题,各民族、各国家、不同文明都在提供自己的思考。在思想与文明的碰撞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提供了一个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蓝图。“人类只有在文明交流对话中才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重建一种能够共享的新生活方式,为人类命运的归宿寻求一种稳定的终极依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