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在演出
柳子戏“出摊”泉城广场引起关注。
演员与观众亲密互动。
精彩表演引来喝彩。
给小演员说戏。
如何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是山东省在开局之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一提起传统文化,不少年轻人认为它们早已过时,或者如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如何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翅膀”,走出故纸堆,走近年轻人?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探访了山东省柳子剧团,揭秘这一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如何蜕变创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马辉 黄翔
感悟与表达
将全新演绎“江姐”
英雄是从平凡人中走出的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近日,在山东柳子剧团展示馆内,青衣演员刘海霞用柳子戏的腔调哼唱起一段《红梅赞》。
最近,经常以创新之举“出圈”的山东省柳子剧团又有了大动作。以“刘海霞们”为代表的柳子剧青年演员,正在全力迎接一部新剧——复排《江姐》。尽管工作还没全面展开,可他们十分期待,开始一遍遍熟悉剧本、感悟江姐的人物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柳子戏的导演徐伟,来自刚刚上新了扶贫大戏《山海情深》的上海越剧团。“非常荣幸被选为江姐的扮演者,跟随徐伟导演学戏。他会用现代的创作理念和传统戏曲程式化相结合,创作出一部焕然一新的红色经典剧目《江姐》。”刘海霞说。
大型红色舞剧《江姐》及江姐的光辉形象,伴着一缕红梅的清香,已走过半个多世纪。任时代变迁、岁月更迭,《江姐》却历久弥新,持续焕发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永恒光辉。
红岩精神、红梅品格,带着在生死考验中铸就的红色基因,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融入亿万国人血脉中。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红梅赞》,更是能迅速引起国人共鸣。
“之前像任桂珍、于蓝等很多名家,将‘江姐’这个角色塑造得十分完美,要想超越和创新,难度可想而知。”刘海霞说,在新时代背景下,他们将认真解构江姐的人物故事,努力走入人物内心,用心感悟她的心路历程,力争与柳子戏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机融合,把“江姐”这个角色演出特色,引起更多观众共鸣。
“英雄,出自平凡人中。当平凡人遇到危难时做出英勇抉择,也就升华成了英雄,英雄本就不是天生的。”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李贝表示,《江姐》这一剧目是山东柳子剧团2021年的重点剧目,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我们将全新诠释‘江姐’的形象,重新解构这样一位在危难之时从普通人转化为英雄的人物,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进行解构和创作,展现出极具冲击力的中国力量和时代精神。”
对于李贝团长以及江姐的饰演者刘海霞而言,他们都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剧院观看这部剧目,多些年轻观众的面孔。“像电影《八佰》《金刚川》等革命题材影片,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我们也希望这部剧能保持高水准的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和故事刻画更加引人入胜,为更多观众奉上一道经典文化大餐。”
传承与坚守
只有练好功
一招一式才能传下来
上了妆走向舞台,刘海霞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与台下穿便装时腼腆的样子判若两人。在灯光的聚焦下,上下翻飞的水袖,唯美优雅的招式,婉转动听的唱腔,从内及外渗透着600年柳子剧的魅力。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柳子戏剧团的每个演员都有这种体会,刘海霞也是如此。
在2020年11月份举办的山东省地方戏青年演员邀请赛上,刘海霞同时囊获最佳表演奖和传承经典大奖。“柳子戏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艺术成就,也使我获得了家庭的幸福生活。”刘海霞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海霞回忆道,自己很小时候就与柳子戏结缘了,老家菏泽郓城是传统的“戏窝子”,父母也是十足的“票友”。11岁那年,一次偶然机会,她被艺校老师相中,在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情况下,刘海霞心中却埋下一颗戏剧的种子,她对母亲说:“只要能让我学戏,我宁肯吃个半饱,行吗?”
刘海霞介绍,那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因为与柳子戏相伴,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四年半的时间里,技艺有了明显提高,“这是自己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2004年,刘海霞幸运地走进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因为“长身体”了,她从花旦转向了青衣。正是因为有花旦的底子,在她改唱青衣后第一个代表作《失子惊疯》中饰演胡氏时,唱念做打都有,演起来就得心应手,后来获得了许多奖项。
没想到,2014年到2017年,这三年时光,刘海霞却遭遇了巨大打击。生完孩子后回单位参加考核,竟然哑嗓了。“一个戏曲演员没了嗓子,就等于艺术生涯的终结啊。”刘海霞说,当时去医院检查过,也请教过老一辈艺术家,没找到解决办法,心里特别恐慌和失落,甚至一度想改行。但在家人和师友们的鼓励下,刘海霞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天天喊嗓,重新找声音的位置,苦练三年后,终于在2017年把嗓子慢慢找了回来。
后来,刘海霞拜山东戏曲名家李艳珍为师。从现代戏《白毛女》到《琵琶遗恨》,这段时间,她整天琢磨戏,从师父身上传承到柳子戏的精华。“练功非常艰苦,练好功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只有把功夫练扎实了,才能把这一招一式不走样地传承下去。”
创新与改变
走出深闺展示传统文化
大明湖畔绽放“国潮之美”
话剧表演出身的李贝,是个“80后”。2019年12月作为团长到柳子剧团上任以来,一直思考和推动如何打造“融合型东柳”,探索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李贝介绍,柳子戏作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剧种,创造过许多辉煌,像《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经典剧目,有的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有的进京演出,广受称赞,说柳子戏是个宝库一点也不为过。“只要在新时代与现代生活结合好,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陌生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得到关注,经典的东西终究会引发共鸣。这一年多时间,刘海霞开通了自己的抖音号,一些程式表演、选段,她都会发到上面跟网友互动。“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自己,从而关注柳子戏,我成了网红,大家也就更加关注咱们‘国潮范儿’十足的柳子戏了。”刘海霞说。
作为省城的济南,也是柳子剧团的安身之城,融入济南、融入济南的文化,是情理之中的事。
2020年,柳子剧团先是响应夜间经济的号召,在泉城路摆起属于自己的地摊。刘海霞和其他演员也化好妆走到路边,与市民互动。“在舞台上,灯光一打,下面什么也看不到,没那么紧张。可是在泉城路上演出,感觉从没跟观众距离如此近过。”刘海霞说,看到柳子戏表演端庄大方、嗓音甜美流畅,很多第一次接触柳子戏的观众都被惊艳到了,还有不少年轻人追着合影,了解怎么勾脸、一招一式怎么摆等,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在济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柳子戏与济南老市井文化相结合。“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设立了东柳雅集、东柳传习及东柳雅韵,演员们义务到这里教市民爱好者唱腔和程式,给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精髓。”刘海霞说,他们还打算推一部以柳子戏经典剧目《玩会跳船》为主线的浸入式戏剧,与景区合作,邀请来大明湖参观的游客参与进来,与剧中人一起完成剧情。“届时,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剧情的参与者,这使得此剧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和悬念,很值得期待。”
“实践证明,我们东柳人有能力融入济南,拉近和市民的距离。”李贝说,事实上,东柳人在泉城路摆摊,在百花洲共享非遗活动,就圈了很多粉丝,尤其是年轻粉丝。
2020年7月21日“春回大雁归”抗疫专场演出,则标志着周末戏苑正式开始常态化演出,使周周有柳子戏可听成为现实,省城观众文化消费又多了一项新选择。周末戏苑的运营,使周周有柳子戏可听成为现实。把周末戏苑打造成柳子戏和其他剧种融合的阵地,这也是东柳人对市场化的新探索。
“柳子戏虽然是古老剧种,但在现代戏创作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潜力,守正创新,柳子戏会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让更多青年观众喜欢上它。”李贝说。